“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在中东的领土意义已经完全被消灭,但是地球上恐怖主义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新时代下的恐怖主义不论在影响力上还是在渗透力都是只增不减。中国有句古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目前,恐怖组织对召唤极端分子“心中贼”的兴趣极大,在极端思想无孔不入地渗透下,未来全球恐袭将出现新的趋势。
——刺猬评论员无形
一、袭击手段变得更加残暴
全球恐怖主义袭击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其袭击手段变得原来越残忍,造成的后果变得越来越严重。袭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极端分子使用的手段由最初纯粹军事打击演化到现在绑架、残杀平民、自杀爆炸等等骇人听闻的行动。这说明如今恐怖分子的意识形态已日趋狂热。
二、袭击对象无差别化
在全球反恐意识及反恐力度普遍加强的背景下,政府机关、军事部门都加强了安保力度,致使恐怖组织对上述目标发动恐怖袭击的难点越来越大。恐怖分子为扩大其影响范围,袭击对象从最开始的政府机关、军警部门转为平民,呈袭击对象无差别化趋势。
泰国爆炸案(图源:法新社)
对于恐怖分子来说,平民的安全意识较弱,安保水平较差,袭击容易获得成功,同时袭还能获得大部分媒体的关注,增加自身影响力。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恐怖袭击造成的平民死亡约2000人,但到2015年恐怖袭击造成平民丧生的人数已达12500人,上涨了5.5倍。就在2015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恐怖袭击案件是针对平民发动的,平民死亡人数占全部恐袭死亡人数的40%。
三、动员方式更加依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如今恐怖组织的动员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依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据悉,在全球制造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在少数。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发展下线、煽动仇恨、策划袭击等行为。恐怖分子的动员方式形成了一种“恐怖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线上指导、线下实施"。
2017年11月28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就外国恐怖战斗人员的问题举行了公开会议。联合国反恐委员会执行局执行主任米谢勒·科南(Michle Coninsx )在会上表示,恐怖分子使用的方法目前正在演变,包括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特别令人担忧的是由单个恐怖分子发起的袭击。他们通常由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操控,比如受到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团体影响的个人通常只需要不多的支持来源,但却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恐怖分子本土回流化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覆灭后,来自各国和各地区的恐怖组织成员开始回流本土,甚至充当“伊斯兰国”与本土恐怖组织的联络人的角色。或与本土分离主义势力相勾结策动恐怖袭击。
特别是在欧洲难民潮之后,大量的中东难民滞留欧洲。而近年来欧洲反移民的声音越来越大,当地居民与难民的矛盾不断升级,回流的恐怖分子如果与当地有极端思想倾向的中东难民一起策动恐怖袭击,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五、组织更加去中心化
自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后,“伊斯兰国大举溃败”,摩苏尔与拉卡两座大城市也先后被攻陷,有形的IS领土几乎完全被消灭。此后,“伊斯兰国”恐怖组织逐渐从组织化转向去中心化、碎片化。
虽然“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在叙利亚、伊拉克的“领土意义”已经几乎完全消失,但其无形力量仍在,其利用组织的“去中心化”将恐怖主义向全球扩张。目前全球面临的恐怖威胁就像被癌细胞一样四处扩散。理论上讲,在人类社会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国家可以幸免。
“伊斯兰国”想象中的版图
极端组织控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依靠极端分子自发效忠、发动“无领袖吉哈德”袭击,造成的损失特别大。中国有句古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极端组织随时可以召唤极端分子的“心中贼”,策动其发动恐怖袭击,防范成本非常之高。
六、“独狼式”恐袭变得越来越多
“独狼式”恐怖袭击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破坏力极大,严重威胁当地安全。近年来,单是欧洲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一人、一刀、一车”的“独狼式”恐怖袭击。
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黎发生系列恐袭事件,当日晚,巴黎发生了6起枪击事件、3场爆炸和一起人质劫持事件,造成129名死者,352人受伤,99人重伤。
2015年欧洲恐袭数量地图
2016年3月22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扎芬特姆机场发生两次爆炸,随后欧盟总部附近地铁站也发生了爆炸事件,总共造成31人死亡和270人受伤比利时检察官确认,机场爆炸系自杀式爆炸。
2016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法国蓝色海岸城市尼斯发生特大袭击事件,一辆货车撞向观看国庆焰火表演人群,造成至少84人死亡,多人受伤。
2016年7月22日,德国慕尼黑Moosach区域的奥林匹亚购物中心(Olympia-Einkaufszentrum)发生枪击事件,事件共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10人死亡,伤者至少16人。
2017年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一名男性嫌犯使用自杀式炸弹袭击在曼彻斯特竞技场参加完演唱会的年轻人和儿童,导致22人死亡,59人受伤。
七、作战方式流动化
全球恐怖袭击呈流动性趋势,恐怖组织实施恐袭活动的方式由固守一处转为多地流动作战,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而且国际恐怖主义与本土恐怖主义已经出现了内外勾结的趋势。
近期国际上很多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就有内外勾结的特征。此次斯里兰卡爆炸案则是如此。2019年4月21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圣安东尼神社(St Anthony’s Shrine)、肉桂大酒店(Cinnamon Grand)、香格里拉酒店(Shangri-La)和金斯伯里酒店(Kingsbury)以及位于尼甘布的圣塞巴斯蒂安教(St Sebastian’s Church)和东部城镇巴蒂卡洛亚(Batticaloa)的锡安教堂(Zion Church)等地发生连环爆炸案。截至目前,爆炸已造成253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中国公民,另有500多人受伤。
斯里兰卡爆炸案(图源:央视新闻)
斯里兰卡当局将这起恶行归咎于本土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而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直接指向了阴魂不散的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根据调查,一名自杀式袭击者曾远赴叙利亚,另一名袭击者曾在土耳其接受训练。在警方目前控制的嫌疑人当中,有人常年在斯里兰卡和叙利亚两国间游走,其角色很可能就是IS和本土极端势力间的“联络人”。
“内外勾结”的方式使恐怖组织展开恐怖袭击更加灵活,本土恐怖组织通过与“伊斯兰国”等国际恐怖组织“结盟”来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恐怖袭击“效率”。“伊斯兰国”等国际恐怖组织则可以通过本土恐怖组织获得恐袭目的地的一手信息,精准策划恐袭的全过程。还可以对当地政府形成“信息高度不对称”之势,减少自身决策成本,保存有生力量。最后,通过与全球各大恐怖主义的对接、耦合,保持自身在全球恐怖主义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完成全球恐怖主义的利益格局安排。
七、底层白人撕裂造成的“白人至上”恐怖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西方经济逐渐空心化,而这导致了底层白人社会的逐渐撕裂。再加上外来移民、中东难民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当地居民士对“外来人士”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部分白人因不满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或者是受了在极右翼、反移民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白人至上”的恐怖主义。2019年3月的新西兰枪击案即是如此。
2019年3月,新西兰基督城两座清真寺发生枪击事件,造成51人死亡,多人受伤。近日,新西兰政府证实,恐袭枪手布伦顿·塔兰特(Brenton Tarrant)在监狱中与人交换信件,提及“一场更大冲突即将到来”。
此外,塔兰特借此机会重申了他的反移民观点,扬言“一场更大的冲突即将到来”。“我不关心自己,我只担心欧洲的未来,” 塔兰特写道:“我只希望我们的人民能够在即将到来的人口变化中幸存下来。”
塔兰特出生在澳大利亚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他没有接受到优质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朋友。互联网是唯一一个能让他发泄自己内心情绪的窗口。但正也是在这些“窗口”里,塔兰特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极端主义思想所侵蚀。
而全球有非常多的“塔兰特”被极端思想所侵蚀。“白人至上”主义在很多欧美国家中越来越有市。未来,“白人至上”恐怖主义或将成为需要人类共同面临的新威胁。
2019年8月3日至4日美国连发两起枪击案,3日,一名21岁的白人男子手持AK-47,对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市居民进行扫射,造成至少20人死亡。4日凌晨,俄亥俄州又发生大规模枪击案,造成9人不幸遇难,26人受伤。
(图源:美国之音)
该案目前已被调查人员定性为国内恐怖主义。据悉,枪手作案前在网络上张贴了一份长达4页的所谓“宣言书”,其中将移民称为“入侵者”,指责移民进入美国的目的是“种族替代”和“种族混杂”。此次枪击案发生的地点位于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附近,当地80%的居民为拉丁裔。
据《新美国》(New America)的研究显示,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受到“白人至上”、反政府和反堕胎等极右意识形态驱使的恐怖分子在美国已造成10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