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凌晨,沙特国家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两处石油设施遭无人机袭击。沙特随后表示,该国产能缩减二分之一以上,每日减产570万桶石油,而此前日产量约为980万桶。
——刺猬评论员:无形
沙特阿拉伯王国,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等国接壤。沙特位于亚欧大陆这个“世界岛”的重要节点,地缘战略意义显著。
沙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以工业为重点,石油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沙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是中东重要大国,在中东地区乃至全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沙特拥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大伊斯兰世界圣地,使其在逊尼派国家中有着较为深远的文化影响力。然而此次油田遇袭事件正暴露出了沙特在地缘环境上的一些困境。
沙特阿拉伯地缘政治格局之变(上)【链接】篇说了关于沙特在中东地区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然而世界是一个整体,一直以来中东地区就是西方大国的“必争之地”。沙特周围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西方颜色革命的影响。为此,沙特当局依旧感到压力重重。当然,在沙特的“危”中仍然有“机”,刺猬评论员无形认为,沙特未来的发展仍然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在这种“危机交织”的地缘环境中,沙特未来如何还需待历史来严重。
颜色革命困境·阿拉伯之冬
由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使得中东很多国家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然而这严重地破坏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稳态。自2011年突尼斯爆发“茉莉花革命”起中东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暴力冲突,导致了中东地区很多国家政权更迭频繁、甚至是内战不断。
讽刺的是,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运动使“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称为了唯一的受益者。这场在表面上追求“民主”、“自由”的运动实质上却酿造了21世纪迄今为止最大的人类浩劫——“阿拉伯之冬”。
(图源:维基百科)
因为这场“阿拉伯之春”,中东大国埃及政权更迭频繁,已故前总统穆尔西领导的穆兄会成为了埃及社会安全的最大隐患。利比亚在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爆发内战,并持续至今。叙利亚、也门等国也相继因残酷的政治斗争转为内战。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也是目前保留君主制度的国家中少数国王仍拥有绝对权力的国家,1992年开始施行的《治国基本法》规定,沙特阿拉伯是由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后代子孙所统治的君主制国家。由于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独特性和君主制政治体制,使得沙特王国一直处在颜色革命的地缘政治旋涡之中。
沙特先国王阿卜杜拉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而如今在美国对中东石油依赖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沙特的利用价值逐渐减少。况且美国此前在土耳其策动军事政变、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领土的做法使得中东国家大为不满,而沙特在面对土耳其和巴勒斯坦问题上又不可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倒”。这使得本来就实行君主专制的沙特更加坐立不安。
“危机交织”的沙特
虽说沙特阿拉伯目前处于众多地缘政治困局之中,但“危中有机”。或许目前的中东乱象能够促使沙特自我改革并向现代化国家迈进。对此,沙特当局也充满决心。
面对自身内部的地缘经济压力,沙特进行了经济改革。2016年4月,沙特正式发布了“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Saudi Arabia's Vision 2030,以下简称为“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NTP”),标志着沙特的经济转型。根据沙特《2030愿景》,意味着沙特的经济结构上将在未来逐渐实现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图源:saudiexpatriate.com)
2019年2月22日在中国—沙特投资合作论坛”上,来自中沙两国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1300余名代表围绕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进行了产业对接。中沙两国工商界代表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10个重点领域进行政策宣介和项目对接。沙特投资总局表示,希望沙特“2030愿景”能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效对接。
面对出海口困境和此次油田遭袭事件,或许能够倒逼沙特重审地缘政治战略和进行军队改革。在“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全球贸易体系将不会再过分依赖海洋。出海口对沙特来说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必要,大陆战略或将是未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再者,沙特油田被袭事件发生后全球主要国家都予以了谴责。胡赛武装自身也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胡塞武装弹道导弹射程范围(图源:BBC)
虽说沙特联军对也门胡赛武装围剿的失败是源于沙特政治投机心态的战略误判。但沙特的外交战略的“灵活性”却可能帮助沙特走出目前的地缘政治困局,摆脱颜色革命的枷锁。
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以来,西方进入中东的通道被彻底打通。自此,中东地区就成为了全球各大国之间的“角力场”。自冷战开始,美苏两国就不断的向中东输出革命以扩张自身势力范围。美国通过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苏联则向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军事渗透。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多次中东战争,整个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政权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自20世纪50年代起,沙特就已处在异常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之中。1952年7月23日,中东大国埃及发生“七月革命”。自此,伊斯兰世界的革命运动接连不断,中东地区世俗化共和制国家越来越多,这无疑使君主制政权的沙特神经紧绷。
在此背景下,沙特采取了较为灵活的外交战略。沙特一方面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同时加强其安保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又抵制美英等国在中东地区势力范围的扩张。在这场中东地区政权频繁更迭戏码中,埃及、伊拉克、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君主制政权纷纷倒下,唯有沙特政权稳定至今。迄今为止,“敬主→忠君→秩序”的仍是沙特社会的主流价值。沙特稳定的时间越久,其智库应对颜色革命和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的经验就越足。
沙特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即使是在激烈的“阿拉伯之春”中,沙特也能利用自己“灵活外交”的优势成功地躲开诸多“颜色革命”。反观如伊拉克、也门、埃及、利比亚等所谓“民主化自由化”的政权确是一个一个地接连动乱,甚至至今都持续内战。其中一些在“阿拉伯之春”中倒下的中东大国反而更加认可沙特阿拉伯的“领袖地位”。而反观沙特,在稳定的秩序下逐渐改革使其反而能够在中东国家(以色列除外)中最先实现现代化。如果沙特真的实现现代化则是向世界证明现代化与伊斯兰传统并不矛盾,这个证明不管是对伊斯兰世界还是对全球的稳定性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阿拉伯之春带来的中东新边界
托克维尔在《论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曾言,“一个坏政权最危险的时刻,并非在其最邪恶之际,而是在其开始改革的当下。”
沙特在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地缘战略转型之际不仅是“危”中有“机”,“机”中仍然有危。沙特当局在改革时期的是最脆弱的,届时沙特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将逐一暴露,内部利益格局或将被打破。如果政府不能把握住改革节奏的“小气候”和外部地缘政治格局的“大气候”,沙特社会很有可能如大多数改革失败的国家一样陷入政治社会整体失序的旋涡之中。
所以,沙特目前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危与机交织在一起,未来该何去何从还需看历史的考验。
刺猬安全提醒
刺猬安全提醒在沙中国公民和企业务必提高警惕,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加强安全防范,远离沙特境内石油设施及附近地区、暂勿前往沙也边境地区。不在公共场所谈论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当地中资企业应严格遵守当地政府及我外交部门发布的安全指示,适度提高驻地安防标准,有效管控安全风险。严禁中方人员外出,如有必要,外出时应向中国使领馆报备个人信息并与其保持联系。同军警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特殊情况下,应通报当地相关部门。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中国驻沙特使领馆联系。
另外,建议有意在沙特投资的中资企业实时了解沙特内部改革的相关政策与禁忌,以免不必要的损失。
实用信息
报警电话:999
交通意外:993
医疗电话:997
火警电话:998
外交部领保中心24小时应急电话:
+86-10-12308
驻沙特使馆领事保护协助电话:
+966-11-483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