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发展,与疫情相关的诈骗行为也越来越多。部分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借用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派钱计划套取个人信息;以“航班因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已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为由盗刷信用卡;冒用医院或慈善基金会等名义,利用大家的同情心理进行诈骗……随着疫情的发展,后续的骗局会只多不少。
为此,中国侨网对近期出现的诈骗手段,进行了汇总梳理,希望大家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时期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一、冒充官方机构的电信诈骗
1. 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警方、海关等机构
◆谎称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登记中国公民信息,要求提供个人身份和银行账户等信息,或提出转账要求
◆以发放“健康包”为由,蒙骗套取当事人个人信息,并转接电话至“国内有关部门
◆借受害者委托国内亲友邮寄防疫用品机会谎称有包裹需要领取,诱骗当事人提供银行账号、取款密码,或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
◆包括但不限于“家人被绑架”、“涉嫌卷入重大刑事案件”、“协助他人支票提现”、“高额网络换汇”等其他诈骗手段
2. 冒充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卫生组织
◆声称能提供受害者所在地区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名单、有关疫情的最新信息等,诱骗受害者分享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银行卡号等信息
◆称受害者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要获得处方,必须提供其信用卡号和医疗卡号
◆称可提供免费口罩,要求受害者点击链接付费作为“捐赠”与“口罩运费
◆利用当地疫情期间惠民政策(如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派钱计划)套取个人信息
提醒:
▲在无法确定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不要向对方提供个人信息;不要轻信以任何名义要求的
▲如不慎上当受骗,应及时向当地警方和国内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尽快联系本人账户开户行,要求采取止付冻结等相应措施
▲如果无法直接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可通过国内近亲属及时报案,并向报案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请求帮助,也可拨打110后请其协助转接反诈中心
二、涉及防疫物资的电信诈骗
1. 收钱不发货
假称有口罩、消毒水药品等防护用品,付款后无法收到所购商品,也得不到相应退款
2. 销售不合格产品
制造假冒口罩、不合格的洗手液和未经授权的抗病毒药物出售;
使用虚假在线广告链接诈骗
提醒:
▲购买防疫用品应通过可信渠道,对自称有防疫紧俏物资的,要特别加强背景调查,核实真伪。网上交易要通过正规网购平台进行,不要盲目相信代销代购信息。收到提及汇款、转账、提供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目前,还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可以完全治愈新冠肺炎。应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买、不信任何“特效神药”,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按照当地防疫指施要求,向正规医疗机构求助。
三、吸引民众关注实施电信诈骗
1. 包机诈骗
以“航班因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为由,盗刷受害者信用卡
在社交媒体上散发虚假信息,宣称自己有售卖直飞回国机票的渠道,以“组织包机报名”、“代理团购机票”等名义实施诈骗
2. 投资诈骗
鼓吹购买所调可以预防、检测或治愈新冠肺炎的上市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股票,实际上是虚假投资
3. 虚假捐款
设立虚假慈善网站,吸民众为病毒感染者进行募捐,骗取“善款
4. 工作诈骗
假称为用人单位,利用疫情期间部分人停工在家的机会进行“招工”,进而套取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实施诈骗
提醒:
▲关于包机相关事宜,应关注驻外使领馆网站官方消息。如遇类似信息,应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如确系诈骗,务必留存证据,并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同时向使领馆通报
▲非常时期,涉及到钱财的消息务必谨慎,如找到新工作,不要轻信对方的转账要求;如要投资项目,务必提前调查好背景
▲如果要在线捐款,应先了解募捐主体的公开募捐资格、公开募捐活动备案等情况。核实无误后,以信用卡支付费用,注意不要采用礼品卡、电汇等方式。付款后留存交易记录,一旦受骗,要及时投诉、报警
四、上门的诈骗
冒充政府防疫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等
◆上门“检测”,并骗取所谓的“检测费用
◆兜售虚假的消毒服务,或伪造的新冠病毒测试用具
◆以上门调查新冠肺炎等为借口,实施入室抢劫
◆以提供咨询服务、宣传防疫政策、散发防疫指南等多种借口,上门进行诈骗
提醒:
▲应按照当地要求,前往当地医院或公共卫生机构,或者通过官方渠道预约上门检测。任何无法核实的“上门检测、自行使用“检测用具”检测等均无法保证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如接到主动上门进行新冠肺炎检测的通知电话,应立即挂断并与当地卫生部门核实;如果有人“上门检测”,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请对方出示证件,不要轻信对方身份并支付检测费用;切勿随意开门;如发现对方有暴力或人身攻击倾向,应及时报警求助
五、近期出现的其他诈骗手法
1. 冒充警察“罚款
在法国,有受害者被以违反《禁蒙面法》为由“罚款”。后经法国警方和法律人士核实,出于健康原因而佩戴口罩并不违法,上述情况应系不法分子假冒警察所为
2. 针对非法滞留人员诈骗
对于非法滞留人员,部分旅行社以代办再入境签证及保证申请人可再入境为由,收取高额费用或再入境保证金
3. 验证码病毒诈骗
通过社交软件发送消息,声称发错验证码,在受害者转发后控制其手机账户,进而假借“受害者”之名,继续将此信息转发给“熟人”盗取目标资料
提醒:
▲受疫情影响,多国出入境改策发生变化,很多中国公民被迫滞留海外。针对此类情况目前各国已陆续出台签证延期等相关政策进行解决。如有需要,应通过官方渠道了解信息,谨慎选择中介机构代办相关手续
▲人在异乡,务必谨慎小心,提前了解当地法律。不轻易转发、回复陌生信息,确保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